贫血是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减少,低于正常值下限的一种疾病,临床上常用血红蛋白浓度来进行诊断。
2012年国内的调查显示,肿瘤患者贫血发生率约为60%,其中轻度贫血40%、中度贫血16%、重度贫血3.5%、极重度贫血0.8%。
贫血发病率较高的肿瘤分别为消化道癌、乳腺癌、肺癌等,发病率都在65%以上。
由于贫血可对肿瘤患者抗肿瘤治疗的疗效、生活质量及生存期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而贫血的合理治疗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临床结局,因此,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根据临床实践对贫血诊断及严重程度分级制订了诊断及分级标准。
分级 | 血红蛋白¹/g/L | 血红蛋白²/g/L |
0级(正常) | ≥110 | 正常值(女性≥110,男性≥120) |
1级(轻度) | 95~<110 | 100~<正常值 |
2级(中度) | 80~<95 | 80~<100 |
3级(重度) | 65~<80 | 65~<80 |
4级(极重度) | <65 | <65 |
注:1.世界卫生组织标准 2.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标准
一、肿瘤合并贫血的发生原因及机制
肿瘤合并贫血的病因和机制比较复杂,通常是多因素联合作用导致血红蛋白生成不足、破坏或丢失增加的结果。
主要分为肿瘤相关和非肿瘤相关性贫血两种。因此,应根据病因进行鉴别诊断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
其中,肿瘤相关性贫血(CRA)通常是指肿瘤相关炎症或肿瘤相关治疗等导致机体铁代谢障碍或骨髓抑制(主要是放、化疗)导致的贫血。
CRA的常见原因包括:
①放化疗不良反应:主要由于化疗药、放疗及肿瘤累及骨髓等原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障碍,红细胞生成绝对减少,造成贫血。
前两者是肿瘤相关性贫血的直接原因,后三者是肿瘤相关性贫血的间接原因。
二、贫血对肿瘤患者的影响
研究发现,贫血会加剧肿瘤乏氧,产生影响肿瘤播散的蛋白质组学改变,刺激血管新生因子高表达,导致肿瘤进展,影响患者的预后。
有研究表明,贫血使肿瘤患者总体的死亡风险增加65%。此外,相对于其他非肿瘤的慢性贫血患者,肿瘤患者更易出现症状,在轻度血红蛋白下降时即可能出现乏力、头晕、食欲下降等症状。
贫血患者的乏力是一种慢性持续的疲劳感,与活动的强度不成比例,并且很难在休息后获得满意的缓解。研究显示,抗肿瘤治疗期间患者的乏力发生率约为70%,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因此,原则上,Hb低于80g/L时,不建议肿瘤患者进行化疗治疗。
三、肿瘤合并贫血的治疗方法
肿瘤合并贫血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补充造血原料,红细胞生成素(EPO)及输注红细胞治疗等。肿瘤合并贫血的治疗目标为“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红细胞输注需求”。
1、营养治疗(补充造血原料)
轻度缺铁性贫血可以食疗(参考下表2);中度以上可加上口服或静脉补铁治疗。
造血原料 | 常见的食物来源 |
铁 | 动物血、动物肝脏、里脊肉、禽肉、鱼类 |
维生素C | 柑橘、橙子、猕猴桃、鲜枣等新鲜水果 |
叶酸 | 绿叶菜、豆类 |
维生素B12 | 动物性食物,纳豆,豆豉 |
蛋白质 | 鸡蛋、鱼虾、畜禽肉、奶及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 |
其他 | 阿胶、大枣 |
2、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
EPO主要是肾脏内的管旁间质细胞分泌的一种重要激素,其基本生理功能是促进骨髓中红细胞系增值、分化、成熟和释放。
炎性及化疗相关性贫血的患者(排除非姑息治疗的实体肿瘤患者),适用于EPO治疗。
启动EPO治疗的Hb初始值应≤100g/L,目标值为110~120g/L。另外,开始EPO治疗前需要纠正铁缺乏(补铁流程见下图)。
3、输血治疗
输血治疗的适应症包括患者存在重度贫血Hb<60 g/L,同时有明显乏氧症状,或合并冠心病等疾病,或急需放化疗等患者。
肿瘤相关性贫血患者的Hb水平未下降至70~80 g/L之前,原则上不考虑输血治疗。
更多饮食建议或营养咨询可以添加下方老师微信进行一对一交流哦!